工作歷程
生于1955年10月,籍貫山東,1978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材料系,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水泥工藝高級工程師,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2年2月-1980年6月,濟南軍區后勤部汽車修理連工作(其間,1975年8月-1978年9月在同濟大學建材系學習,大學畢業后回到濟南軍區某部基建處從事基建施工管理等工作);
1980年,調往寧國水泥廠,經歷了寧國水泥廠建設、生產和發展的各個不同歷史階段,歷任技術員、工程師、車間主任、生產安全處處長等職;
1991年,被任命為寧國水泥廠副廠長;
1993年,擔任寧國水泥廠廠長,時年39歲,開始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
1997年1月起,先后擔任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5年11月26日,因已到法定退休年齡,不再擔任海螺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職務。
行業風云
開源節流——邁出跨地區發展水泥第一步
寧國水泥廠發展的初始階段,曾出現過盲目投資的傾向。郭文叁上任后,立即著手清理無效投資,停止對合肥建材大廈、宣城大理石廠、阜陽粉磨站的投資;取消了在寧國水泥廠建18層辦公樓、煤氣站項目;壓縮了上海、南京、合肥辦事處的投資規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投資損失,扭轉了盲目投資的傾向。
郭文叁主張把錢管好、用好,用在刀刃上。寧國水泥廠在郭文叁的帶領下開始實施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跨地區、跨行業的發展戰略,而兼并控股正在建設中的安徽銅陵水泥廠就是跨地區發展水泥產業的第一步。1995年10月,寧國水泥廠接管銅陵水泥廠建設項目后,經過9個多月艱苦奮斗,1996年7月一次點火成功。同年,經蕪湖市政府和寧國水泥廠多次協商,寧國水泥廠支付2億元現金整體并購蕪湖白馬山水泥廠,盤活了白馬山水泥廠,也因此進入了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并將總部移師蕪湖。
隨著企業兼并和跨行業經營的進展,寧國水泥廠的管理體制明顯不適應發展的新形勢。1996年8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宣布批準成立安徽海螺幾天有限責任公司,同時宣布授予國有資產經營權。其后,任命郭文叁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運籌帷幄——首創“T 型”戰略 海螺發展戰略的基石
所謂的“T型”戰略,就是通過長江水路和東部海岸線共同組成水運航道,將海螺的熟料基地與華東水泥需求最旺盛的沿江、沿海市場相連接的發展戰略。此后,海螺在兩廣市場亦復制這種戰略,形成了華南市場的“小T型”布局。郭文叁表示,水泥行業是個典型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行業,公司東部、南部均是結合了區域市場特征采取了“T型”戰略、“大型熟料基地”戰略。
郭文叁的發展思路是從大局著眼,在“T 型”戰略之初就看中了市場高速發展時期份額的重要,提出沿江、沿海搶占礦山資源,以基地建設的方式建立熟料集中生產區域,這一做法奠定了海螺后來高速發展的堅實基礎。
決斷如流——把握政策機遇 適時進軍資本市場
在中國,許多企業會把自己的發展歸功于善于把握政策機遇,郭文叁也是如此。郭文叁表示,海螺能有今天,完全是認真落實國家政策的結果。1992年前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企業不僅要從產品經營中積累資金,還要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以郭文叁為首的海螺集團認識到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企業發展最好的指引。于是寧國水泥廠開始積極開展進軍資本市場的工作。1993年利用外資組建工廠,1995年引用外資進行技術改造,1997年,海螺集團以寧國水泥廠日產4000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和白馬山水泥廠3條濕法窯生產線的資產作為海螺水泥的主體,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募得資金8億元。資本市場的資金補充為海螺加速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目前,海螺擁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海螺創業3家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海螺水泥收入242.23億人民幣,按年下降15.9%。純利47.15億元,倒退18.9%,為上半年中國最賺錢的水泥企業。2015年上半年我國水泥行業利潤總額為132.65億元,海螺水泥的盈利就占到35.5%左右。
厚德載物——踐行節能環保 引領行業技術發展
在郭文叁的帶領下,海螺水泥從新型干法窯技術的探索引領、到余熱發電、再到垃圾焚燒,已不僅僅是在中國水泥工業的代表,也是整個中國工業的代表。郭文叁認為,中國水泥行業自己要敢于大膽地說,今天的水泥行業已經不是“兩高一資”的傳統行業,已經轉變為一個節能環保產業。水泥企業不但生產了大量的水泥產品,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用建筑的需求,節約了木材等原材料,還大量消納了工業廢渣,改善了環保,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水泥行業的作用將不可替代。
近年來,海螺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要求,主動踐行大企業社會責任,結合中國城鄉兩元化建設,自主開發了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爐排爐垃圾焚燒發電、RDF替代燃料、工業固廢處理等技術。
游目騁懷——搶占市場先機 在海外再造一個新海螺
4年前,海螺揚帆出海,拉開國際化發展的大幕。如今,緊隨“一帶一路”,海螺已初步完成了在東南亞市場的戰略布局!郭文叁認為,憑借“一帶一路”的政策春風,水泥企業當積極探索,把行業先進的技術、裝備以及管理經驗輸出到國外去。盡行業之力,把行業多年來發展取得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與世界分享,確立我國水泥大國在國際建材市場的地位,實現中國世界水泥強國之夢。郭文叁表示,緊隨“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最好時機已到來。
目前,海螺水泥在印尼、緬甸、越南、老撾等地都規劃建設了水泥生產線、熟料項目,部分已經投產。東南亞的戰略布局已經初步完成,未來會緊跟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大勢,向俄羅斯、南非這樣的國家擴展。3月11日,海螺水泥、中國銀行簽署《“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協議簽署為進一步鞏固中國銀行和海螺水泥雙方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提升合作層次、拓寬合作領域,積極支持海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海外項目實施,為海螺“走出去”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
認真執著——參與每條水泥生產線的設計
“我更多的時間是參與水泥廠的方案設計。把復雜的工廠簡單化很有意義,做事就像做工廠設計一樣沒那么復雜,我更喜歡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郭文叁表示。因為多年從事水泥事業,郭文叁盡量參與到每一條生產線的總圖設計中,而且投資的每一個工廠都要親自去考察,了解當地投資情況,因地制宜,倚勢造型,每一張總圖都要改動四五遍甚至十幾遍,數易其稿。“我們都是水泥廠出來的,集團又以水泥企業為主,所以做好每一條水泥生產線是我們集團最大的工作,設計好一個水泥廠,做到流程順、成本低、效率高、運行安全可靠,離不開總圖的規劃與設計”,這或許是海螺水泥得以低成本運營的,實現競爭力的基石。
伴隨著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步伐,從昔日的荒山野嶺到現代化的水泥企業,從單一的山區工廠到大型企業集團,海螺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成長之路,創建了富有特色的海螺發展模式,開辟了我國水泥行業低投資、國產化的先河。先后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國產化示范線、第一條日產10000噸新型干法線、第一個千萬噸級熟料生產基地……
業內對海螺水泥對中國水泥行業的影響的評價頗高,一是其加快了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二是海螺水泥是我國水泥行業的標兵,其諸多內控標準均高于國家行業標準;三是全行業共享了海螺的技術進步。郭文叁曾說,“做企業我有三原則:一是對社會對人類要有貢獻;二是要與時俱進術業有專攻;三是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今看來他做到了。“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或許是對郭文叁帶領下的海螺水泥及對郭文叁本人最好的評價。
精彩語錄
做企業我有三原則:一是對社會對人類要有貢獻;二是要與時俱進術業有專攻;三是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和企業利益比天大,一個有私心的人,絕對經營不好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
在技術進步上,可以說,別人還看黑白電視的時候,海螺已是彩色電視了。
感謝海螺身處一個產能分散、落后的行業,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上大關小任務的繁重讓海螺有了用武之地。
人的一生,能做成一兩件事就很不容易了,不能松懈。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水泥行業已進入了一個相當長的發展平臺期,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于像海螺水泥這樣的大型水泥企業來說,要想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必須走出去,在國外站穩腳跟,占領市場。